羌塘草原为位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荒野栖息地之一,高原特有物种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的主要栖息地,食草有蹄类种群数量叹为观止。羌塘同时也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水源地,羌塘草原及湿地的变化牵动着整个亚洲的气候和水源。而羌塘自身脆弱的生境,极易受到气候变化、人为影响而遭到破坏难以恢复。与此同时,除了野生动植物之外,羌塘还拥有独特的游牧文化。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文化在高原的极端环境中逐步成长起来,弥足珍贵。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文化还能留存多久?因此,我们坚信,对羌塘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为了野生生物的福祉,也是为了当地的人们及其文化的未来。
WCS在羌塘致力于保护以藏羚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维护野生动物和当地居民之间的长远和谐。希望通过政府指导、社区参与的合作形式,以当地居民和当地野生动物的需求为共同基础,帮助当地居民设计和选择对野生动物有益的适应和应对模式,确保羌塘留存完整的野生动物群落和它们的栖息地。
WCS在羌塘的工作区域主要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保护区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是藏羚羊、野牦牛和藏野驴最主要的分布地,典型的高原草原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的工作重点是制定高原特有物种保护策略、草原能得到更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缓解人兽冲突的示范。色林错保护区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是水系众多的南羌塘最重要的保护区,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WCS希望通过对黑颈鹤的研究和保护,带动对湿地的有效保护,以及当地牧户对湿地的利用更加合理。
WCS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长期在羌塘开展高原有蹄类的保护工作。1996年WCS建立了中国项目办公室,一直关注中国西部包括羌塘在内的保护。2007年正式成立WCS西部项目拉萨办公室,开展羌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07-2010与西藏林业厅及其他几个单位和组织一起实施了西藏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开展了各种基础型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工作、建立数据库和监测系统模型、缓解人兽冲突的试点、社区参与式的宣教活动等工作。2011-2012年在之前项目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申请实施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建设和社区激励机制试点项目”,重点协助保护区建立可运转的监测网络、并提高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2013-2014年,我们将通过社区协议保护来减缓当地野生动物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冲突,激励和调动当地社区的力量进行保护。